第7章 书香墨韵,母之华章
圣彼得堡的初夏,涅瓦河畔的白夜悄然降临。阿姆斯特朗庄园东翼的阳光房内,午后的光线透过彩绘玻璃,在地板上投下斑斓的光影。五岁的艾维奇盘腿坐在一方苏州织锦坐垫上,面前摊开着一卷略显古旧的《论语》。贺雪青坐在他对面,手执一柄紫檀木戒尺,轻声领读:
"子曰: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"
艾维奇的冰珀红眸专注地追随着母亲手指划过的一行行繁l汉字。当贺雪青读完一章,他立即流畅地接上下文,发音标准得如通中国中央广播电台的播音员。
"母亲,"他忽然抬头问道,"温故而知新中的温字,是否与温良恭俭让中的温通义?指的都是某种柔和持久的状态?"
贺雪青眼中闪过惊喜的光芒:"正是如此。言锵能举一反三,很好。"她轻轻用戒尺点着书页,"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其中的精神——对待知识要如通温火慢炖,不求速成,但求透彻。"
艾维奇沉思片刻:"这与西方追求效率的学习方式形成对比。但从认知科学角度,间隔重复确实能增强长期记忆。"
贺雪青微笑摇头:"有时侯,知识不仅需要理解,更需要感悟。"
这是艾维奇日常文化课的一个缩影。自从系统觉醒后,他的学习能力呈指数级增长,但贺雪青坚持要他不仅学习知识,更要理解文化背后的精神和美学。
一天清晨,贺雪青带儿子来到专门布置的中式书房。红木书案上,文房四宝井然有序:一方端砚,一块徽墨,数支湖笔,还有一叠宣纸。
"今天开始,我们学习书法。"贺雪青铺开宣纸,镇纸压平,"书法不仅是写字,更是修心养性之道。"
她执笔示范,手腕轻转,一个"永"字跃然纸上,八法兼备,气韵生动。
艾维奇观察片刻,然后执笔模仿。令人惊讶的是,他法布局,计算墨色浓淡,但开始加入自已的理解和感受。当他写下。